大公網(wǎng)

大公報電子版
首頁 > 藝文 > 小公園 > 正文

?藝加之言/藍色狂想曲\王 加

2025-07-09 05:02:29大公報
字號
放大
標準
分享

  圖:“碟中畫”《格什溫作品選集》/《1919年的第五大道》

  一九三七年七月十一日,美國作曲家喬治.格什溫英年早逝。在不到四十歲的短暫人生中,他譜寫的最著名曲目當屬《藍色狂想曲》。為了紀念這位即將迎來逝世八十八周年的音樂家,本周推薦一張收錄《藍色狂想曲》的格什溫作品選集。這張黑膠出自飛利浦唱片公司于一九八五年灌錄并發(fā)行的“偉大作曲家和他們的音樂”系列,由荷蘭指揮家埃多.德.瓦特執(zhí)棒蒙特卡洛國家歌劇院管弦樂團,攜手德國鋼琴家維爾納.哈斯演繹格什溫的《F大調(diào)鋼琴協(xié)奏曲》、《我有節(jié)奏》和《藍色狂想曲》。專輯封套選擇的是他的美國同胞、印象派畫家柴爾德.哈薩姆所繪《1919年的第五大道》。

  身為美國印象派的代表人物,柴爾德.哈薩姆對描繪繁華的紐約第五大道情有獨鐘。這條享譽世界的曼哈頓街道在他創(chuàng)作時正迅速成為熱門購物區(qū)。他通過畫筆呈現(xiàn)了多幅第五大道在不同年份和重要活動時的繁榮場面。在《1919年的第五大道》中,畫家采用了他所偏愛的一側(cè)是高樓大廈的構(gòu)圖喜好,這種描繪熙熙攘攘街景的作品不由得喚起人們關(guān)于另外兩位法國印象派巨匠莫奈和畢沙羅同題材畫作的印象。畫中所用的大量湖藍色與雷諾阿在十九世紀七十年代的代表作《鋼琴前的女子》和《煎餅?zāi)シ坏奈钑啡绯鲆晦H。哈薩姆用第五大道將畫面斜切,上半部分是高聳的商業(yè)樓,下半部分則是一派車水馬龍的景象。相較于密不透風(fēng)的建筑,下端的塊狀人群反倒給畫面增加了疏密相間的差異性。畫家用典型的印象派筆觸和細微的色差涂抹出人潮和車輛嘈雜的層次感。整幅作品不僅具備印象派的蒙朧感,大量的藍白主色調(diào)也給觀者一種通透舒爽的觀感。由于版式所限,封套裁切了下端約四分之一的人群和大巴。

  “碟中畫”《格什溫作品選集》/《1919年的第五大道》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