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網(wǎng)

大公報電子版
首頁 > 藝文 > 有料歷史 > 正文

?砥礪前行/鐵筆化細雨,國士亦鬥士

2021-05-04 04:23:19大公報
字號
放大
標準
分享

  圖:《大公報》舊址位於天津市和平區(qū)和平路169號。

  被譽為“文壇巨擘,報界宗師”的張季鸞先生,故去已經(jīng)整整八十年了。他不僅是大公報歷史上難以企及的巔峰,也是中國新聞史上一座豐碑。在三十年的職業(yè)報人生涯中,張季鸞始終秉持一顆愛國丹心,為國家為民族鼓呼吶喊,從不退縮;對敵寇對漢奸鞭撻討伐,誓不低頭。他展示了中國文人的崇高氣節(jié)與偉岸風骨,洵為無雙國士、無畏鬥士。這也奠定了大公報“文章報國”的報格與報魂,薪火相傳,激勵一代代報人不忘愛國初心,矢志砥礪前行。\馬浩亮

  一百一十年前的一九一一年,受陜西同鄉(xiāng)于右任之邀,加入《民立報》,張季鸞正式開啟了職業(yè)報人生涯。一九二六年,吳鼎昌、胡政之、張季鸞“三駕馬車”接手大公報,開啟了“新記”時期。

  九十年前的一九三一年五月,新記《大公報》創(chuàng)刊一萬期。各界賀信祝詞紛至沓來。胡適在賀辭《后生可畏》中指出,《大公報》當?shù)闷?ldquo;中國最好的報紙”的榮譽。同年,“九一八”國殤變起,大公報開啟了最為艱苦卓絕而又波瀾壯闊的時期。

  八十年前的一九四一年,抗戰(zhàn)正值艱苦的戰(zhàn)略相持階段。這一年五月,大公報獲得美國密蘇里新聞學院榮譽獎章,是為中國報界前所未有之光榮。詎料同年九月,主持大公報筆政的張季鸞積勞成疾,溘然長逝,將生命獻給了新聞事業(yè)。

  大公報能夠成為輿論重鎮(zhèn),張季鸞居功厥偉。身體力行“不黨、不賣、不私、不盲”的辦報方針,秉持新聞救國、文章報國的理念,臧否時事,針砭時弊。“純以公民之地位發(fā)表意見,此外無成見,無背景。凡其行為利於國者,吾人擁護之;其害國者,糾彈之。”對時局產生了重要影響。

  激勵鬥志

  張季鸞早年留學日本,目睹明治維新之后的巨大變革,對日本的國策軍情有著相當?shù)牧私狻R虼?,他對於時局的體察,往往有超越常人的敏銳。

  “九一八”事變前,張季鸞陸續(xù)發(fā)表過多篇文章,提醒國人應有危機意識。譬如,一九三一年七月一日《東北對外關係之前途》,針對日本的異動,呼籲當局“速為相機因應之籌劃,最好恢復邊防大員,多駐軍隊,隨時震懾,同時與朝鮮督府交際聯(lián)絡,避免隔膜,且可資為研究,庶不致臨渴掘井,手忙腳亂,東北幸甚,國家幸甚!”

  也正是這種憂國憂民的責任心和敏銳洞察力,令大公報得以在“九一八”事變爆發(fā)后,第一時間獨家報道了這一消息。其后又迅速確立了“明恥教戰(zhàn)”的編輯方針:一是開闢“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專欄,梳理近代以來中國從日本所遭受的國恥;二是創(chuàng)辦《軍事周刊》,請著名軍事教育家蔣百里主編,向民眾普及軍事常識。

  一九三八年四月六日,臺兒莊大捷,舉國振奮。八日,張季鸞發(fā)表《臺兒莊勝利以后》,繼續(xù)打氣鼓勁:“這一戰(zhàn),證明日本暴力之不可恃,然其暴力還在。日本是步步向黑暗的深淵猛進而不肯回頭的,我全國軍民務須切實知彼知己,沉著奮鬥。”

  抗戰(zhàn)期間,大公報記者出生入死,在血與火的第一線,發(fā)回了許多傳世名篇。陳紀瀅隻身勇闖偽滿洲國白山黑水,孟秋江輾轉長城腳下、青紗帳邊,呂德潤、黎秀石穿越滇緬叢林,朱啟平在硫磺島和沖繩的炮火中九死一生。張季鸞曾對“戰(zhàn)地記者”做過一番精闢闡述:“諸君在敵人炮火中,在戰(zhàn)士血跡上,認識了國家,認識了民族,也認識了自己,這種鍛煉,是有無上價值的。中國民族新生命之發(fā)揚,主要靠戰(zhàn)地記者血淚交融的幾枝筆。”

  當時在大公報擔任主筆的李純青后來回憶道:“大公報在版面上沒有一字一句對抗日發(fā)生絲毫動搖。”

  理性不盲

  “不盲”是大公報“四不”方針的重要一環(huán)。“夫隨聲附和,是謂盲從;一知半解,是謂盲信;感情衝動,不事詳求,是謂盲動;評詆激烈,昧於事實,是謂盲爭。吾人誠不明,而不愿自陷於盲”。張季鸞一直堅持:“業(yè)言論者,宜不媚強御,亦不阿群眾。”

  張季鸞密切關注時局變化,進行冷靜理性的分析,前瞻事態(tài)發(fā)展,幫助國人正確認清形勢。“九一八”事變后,他在《國家真到危重關頭》中寫道:“蓋日閥行動,證明其志在滅中國,不止在併三省……中國至此,已非國恥問題,而真為存亡問題。”

  一九三七年十月六日《對戰(zhàn)事前途應有的認識》,開篇指出“這一戰(zhàn),中國必勝,但附有條件:必須力用夠,苦吃夠,斷無便宜的勝。”并列舉了四點理由:“第一,日本此次已下大決心,斷無中途罷手之理。”“第二:大家不可過重視日本的內部不安或經(jīng)濟脆弱的消息……其一部分民眾感情并不能牽制軍法行動,其經(jīng)濟基礎一時也不會動搖。”“第三:現(xiàn)在國際上的道德呼聲并不能使日本反省。就是局部的一時的經(jīng)濟制裁,也不能生效。”“第四,國際形勢確與我有利,但一切需要時間,特別看我們自己奮鬥的成績……即使有援助,也必須以我們自己堅決奮鬥為前提。”

  短短百千字,便有理有據(jù)駁斥了投降、妥協(xié)、茍安、寄希望於國際等不同論調,鼓勵國人必須鬥爭到底。旗幟鮮明,鞭辟入裏,充滿信心但不盲目樂觀,正視困難而不畏葸懈怠。大公報老報人陳紀瀅曾說:“季鸞先生洞察時事,眼光之敏銳與遠大,就中日關係來說,先知先覺,是最權威之政論家。”

  公允持正

  張季鸞言論的出發(fā)點都是救國、愛國、報國,以國家大局為重,以民族大義為先,體現(xiàn)的是一種匡扶天下、憂國憂民的士子情結。

  一九四一年五月,就在大公報榮獲密蘇里新聞獎章幾天之后,當月二十一日,重慶《大公報》刊登社評《為晉南戰(zhàn)事作一種呼籲》。起因是當時日寇進犯中條山,散播謠言,污衊十八集團軍(即八路軍)“對岸觀火”,挑撥離間國共關係。一時間反共輿論甚囂塵上。大公報社評指出:“這些說法,固然大部出自敵人的捏造……我們熱誠希望第十八集團軍能給這些說法以有力的反證。”

  此時正在重慶的周恩來,看到這篇社評后,連夜疾書一封長信,二十二日一大早就派人送到李子壩大公報館。信中說:“季鸞、蕓生兩先生:讀貴報今日社論──《為晉南戰(zhàn)事作一種呼籲》,愛國之情,溢於言表,矧在當事,能不感奮!惟貴報所引傳說,既泰半為敵人謠言……”接著說明晉南戰(zhàn)事真相,駁斥敵寇謠言。

  接到周恩來的信,張季鸞非常重視。五月二十三日在《大公報》上全文刊登,并摘錄信中兩句話“敵所欲者我不為,敵所不欲者我為之”為題,醒目表達了中共的抗戰(zhàn)立場。他還扶病撰寫了社評《讀周恩來先生的信》,再度引用了這兩句話,并且寫道:“這些話,非常精闢。正是我們在北方辦報多年的政策標準,也正是十幾年來中國大業(yè)演進的推動力量。”

  嫉惡如仇

  張季鸞體質瘦削,但卻一直都是言論界的勇士與鬥士,嫉惡如仇。對於醜惡奸邪,輒加撻伐,毫不留情。他在主持大公報編輯工作之初,就以膾炙人口的“三罵”而聲名鵲起。所罵者,皆是手握重權重兵的要員。

  一罵吳佩孚剛愎自用。一九二六年,北伐戰(zhàn)爭,吳佩孚連遭慘敗,倉皇逃回鄭州。十二月四日,張季鸞撰寫社評《跌霸》:“吳氏之為人,一言以蔽之,曰有氣力而無知識,今則并無之,但有氣耳。”

  二罵汪精衛(wèi)權欲薰心。一九二七年十一月四日,張季鸞發(fā)表《嗚呼領袖欲之罪惡》一文,斥汪精衛(wèi)“可以國家利益,地方治安,人民生命財產,以殉其變化無常目標不定之領袖欲,則直罪惡而已”。

  三罵蔣介石虛偽好名。一九二七年,寧漢合流,蔣介石下野,忙著籌辦與宋美齡的婚禮,并卻鼓吹結婚乃是為了革命工作進步。十二月二日,張季鸞發(fā)表《蔣介石之人生觀》,批評其不過是以“淺陋無識之言以眩社會”,革命志士“雖犧牲其最寶愛之生命而不辭”,而蔣“一己之戀愛如何,與革命有何關連哉?”

  而對於背叛民族、賣國求榮的漢奸敗類,張季鸞更是不吝筆墨。一九四○年初,汪精衛(wèi)與日本暗中簽訂賣國條約《日支新關係調整要綱》。其親信高宗武、陶希圣兩人在緊要關頭幡然悔悟,秘密離滬赴港,將密約經(jīng)由杜月笙交給張季鸞。一月二十二日,香港《大公報》獨家刊登“汪兆銘賣國條件全文”,并痛斥:“集日閥多年夢想之大成!極中外歷史賣國之罪惡!”同日,重慶《大公報》亦刊發(fā)相關消息。此后連續(xù)數(shù)日,兩地《大公報》相繼刊發(fā)多篇社評《敵汪陰謀的大暴露》《揭露亡國的和平條件》,一針見血地指出:“全國同胞應該徹底明瞭了:敵人的野心陰謀是如此的深刻狠毒?!艟l(wèi)所謂的‘和平救國’,就是整個的亡國。”

  這是正義與無恥的較量,是振臂高呼與怯懦屈膝的鬥爭。正如張季鸞於一九三九年四月十五日《報人宣誓》一文中所言:“我們誓本國家至上民族至上之旨,為國效忠,為族行孝,在暴敵憑凌之際,絕對效忠於抗戰(zhàn)。我們對國家的敵人必誅伐,對民族的敗類必摘擊,伐敵謀,揭奸計,是我們不敢后人的任務。”

  他,將文人的正氣歌、報人的丹心譜,永遠留存在汗青之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