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李慧賢(右一)、Gary(左一)和同事研討業(yè)務
“現在是個人都來直播間賣貨,每天各種比拼銷量的報道,讓人很反感,就感覺都是來做廣告的……”上海買家紀小姐直言,最初接觸網絡直播賣貨是看中了主播們的現身說法和實時互動,“以前覺得是他們精選過的好物推薦”,而現在隨著明星、政府官員、企業(yè)老闆等紛紛出鏡帶貨,自己卻陷入了審美疲勞甚至產生擔憂。
喜歡網上購物的紀小姐表示,網購時會格外留意買家評價部分,“但因為是靜態(tài)的,總覺得和線下購物體驗比起來還是差了一點。”特別是隨著網絡上爆出一些買家秀與賣家秀對比的幕后真相后,“原來她們是在背后用別針把衣服別出了貼身的樣子……”在這樣的背景下,當她看到直播形式的出現,毫不猶豫成為粉絲,“因為可以看到真實的上身效果,而且可以即時與主播溝通,一些好的賣家還會給到有建設性的意見。”
此外,紀小姐最看重的是主播的現身說法,“比如化妝品,那個時候他們推薦的很多爆款真的是他們親自用過的。”可如今,網絡直播卻變成了商家的另類廣告投放渠道。“可以感受到濃濃的廣告氣息,就是主播們憑藉自己的流量在背書嘛……包括現在很多明星走進直播間,和我最初喜歡這個形式的‘初衷’不一樣了,變味了。”
另一邊,一如珍卡兒董事蔡漢輝(Gary)所說,如今消費者走進直播間消費的動力來源於“全網最低價”的誘惑。網絡直播帶貨實現了供應鏈的去中間化,對於廠家來說,自建直播間則非常具有價格優(yōu)勢。而如果尋找頭部主播合作,因為有流量和賣貨量優(yōu)勢,亦可大幅壓低價格。這也就回歸了電商的本質──價格戰(zhàn)。但對於商家來說,卻不是一個可持續(xù)發(fā)展模式。Gary提到,為了順應“圈內規(guī)矩”,他們準備了一款口碑最好的面膜產品,給出的則是近乎賠本的低價。如此做,只是希望品牌能夠被更多人知道了解。一方面要讓利給買家,另一方面還需要支付主播團隊費用,一場直播的盈利空間可想而知,可謂是“賠本賺吆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