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銀發(fā)表今年《全球房地產泡沫指數》報告,香港首次跌出泡沫風險類別,但另一方面,港人的置業(yè)負擔能力仍然是全球最差。這項調查為香港社會提供了一個更廣闊的視角,了解香港樓市在全球經歷疫情和利率急速上升后的表現。樓市是香港經濟的重要一環(huán),保持樓市穩(wěn)定最符合香港利益,特區(qū)政府下月發(fā)表下年度施政報告,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對樓市作出有效應對。
瑞銀報告顯示,受寰球通脹和利率上升影響,由2022年中至2023年中,全球城市的樓價平均下跌5%,未來有機會進一步下跌。香港樓市在過去一年下跌7%,高于全球平均跌幅,已重回2017年水平,而租金幾乎沒有變動。
這項調查與香港本地的調查結果大同小異,差估署數據顯示,本港樓市經過年初復常的小陽春后表現反復,過去三個月跌幅超過3%。中原指數也顯示,香港二手樓連續(xù)5周跌幅超過3%。有發(fā)展商連續(xù)以低于市場價推新盤,被視為看淡未來的樓市表現。
自2015年瑞銀推出有關指數以來,香港一直被列入泡沫風險類別。今年是香港首次脫離泡沫區(qū),但這沒有改變香港供樓壓力依然是全球最沉重的事實。以專業(yè)技術服務行業(yè)人士為例,若要買入約650方呎的單位,樓價平均為年薪的22倍,即不吃不喝22年后,才能真正擁有自己的蝸居,大幅拋離日本東京的15年和法國巴黎的14年。
但香港的供樓情況與其他發(fā)達經濟體有所不同。香港是低稅地區(qū),大部分工薪階層毋須納稅,而20%的打工仔貢獻了約80%的稅收。這批人不能享受公屋等福利,必須自己置業(yè),成為“房奴”之余,還要負起納稅的社會責任,因此被視為香港社會被“壓得最扁”的一群人,即“夾心階層”。息口急升下,供樓的負擔加重,如果任由樓價攀升,對他們來說是不可承受之重,他們的訴求政府應該傾聽。
樓市是政府庫房收入的一大來源,更是香港的重要產業(yè),與其他經濟活動息息相關,包括現在大家最關心的消費。樓市若大幅下跌,影響是多方面的。近來不少聲音要求特區(qū)政府為樓市松綁,有人甚至警告樓市已跌至負資產邊緣,若再不采取行動,就會衍生其他社會問題。但另一方面,香港也不能忘記過去的教訓,任由樓價飆升也會衍生各種深層次矛盾,不利社會和諧,不利增強香港競爭力。
樓市對香港遠不止是支柱產業(yè)那么簡單,關乎財富分配和社會公平。有人形容,香港一半家庭是業(yè)主,另一半是租客(公屋住戶也是租客),不管樓市升或跌,不管房屋政策如何調整,都有約一半人不滿意,這就是樓市問題的復雜性和挑戰(zhàn)性。樓市大幅飆升或持續(xù)下跌,都不是大家希望見到的。特區(qū)政府需要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對房屋政策作出審慎調整。事實上,這樣的微調一直存在,相信特區(qū)政府在制訂下一份施政報告時,也能在房屋政策的處理上,找到社會的最大公約數。
但不管是業(yè)主還是租客,大家都認同增加房屋供應仍然是香港當前的重中之重,這也是解決房屋問題的根本之道。香港對住房的需求在可見的未來都是剛需。對特區(qū)政府而言,不管外圍大環(huán)境如何變化,經濟周期如何發(fā)揮作用,持續(xù)增加土地和房屋供應都是必須堅定不移的大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