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網(wǎng)

大公報電子版
首頁 > 旅游 > 新疆 > 視覺 > 正文

聽!他們的深情告白:最炙熱的愛獻給兵團

2024-02-23 16:38:36五家渠視界 作者:張琳琳、周婷婷、王譯嫻
字號
放大
標準
分享

視頻制作:祁佳萍 何瑞娜

  在祖國的大西北,有一片神奇的土地。

  這里曾是“平沙茫茫黃入天”的亙古荒原,曾是“只見風雪不見天”的沙漠戈壁,也是“湖湘子弟滿天山”的紅色熱土。

  “到新疆去,建設兵團!”兵團建立初期,來自全國各地的優(yōu)秀青壯年、知識分子響應國家號召,投身兵團建設。

  在這片紅色的土地上,一群風華正茂的年輕人,打破戈壁荒原悠悠千載的沉寂。他們冒嚴寒、戰(zhàn)酷暑,開荒造田、修路架橋……為邊疆建設做出了歷史性貢獻。

  七十年過去,當年風華正茂的英俊后生,已是白發(fā)蒼蒼的耄耋老人;當年如花似玉的妙齡姑娘,已是兩鬢斑白滿臉皺紋;還有的人,已經(jīng)長眠地下,生命隨著天山的融雪,匯入了奔流的老龍河,化入了蒼松的年輪——然而大漠記得、戈壁記得,他們用青春在祖國邊疆種下愛與希望的種子。

  聽,嘹亮的歌聲似乎依舊在耳畔回響,勞動的號子好像還在荒野里蔓延。

  讓我們穿越時空的隧道,再次聆聽那些流淌在歲月里的歌謠……

  西部歌手 永遠為兵團放歌

  “我們用生命托舉朝霞,我們用雙手創(chuàng)作神話,一代代自豪的軍墾人,把兵團描繪得如詩如畫……”在初春的晨曦里,86歲的兵團詞作家魯淑然,吟唱著寫自二十年前的老歌《兵團是我永遠的家》。

  1955年6月,八一農(nóng)學院(現(xiàn)新疆農(nóng)業(yè)大學)在唐山招生,17歲的魯淑然報了名。年輕的她,無法體會沸騰的站臺上母親墜落的淚滴,心中只燃著一把火,揣著“到新疆去,建設兵團!”的夢想,一路西行。

  當時,進疆的火車只通到武威,休整二十天后,他們又坐汽車幾經(jīng)輾轉到達烏魯木齊。從小懷著文學夢的少女,沒想到,一進學校她竟被分到農(nóng)經(jīng)系。

魯淑然正在進行歌詞創(chuàng)作

  “我從小就喜歡詩詞歌賦,本來想學中文,可老師說建設兵團最需要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方面的人才,就改行學了會計。”成為大學生的第一課,魯淑然至今難忘,那就是拾棉花。

  大漠的九月,正是棉花盛開的季節(jié)。每個清晨,曙光朦朧,他們就鉆進棉田,開始拾花。

  拾花,并不如詩歌里吟唱的那般浪漫。浸透露珠的棉花,打濕她的衣衫,成群結隊的蚊子,將她嬌嫩的臉蛋咬得變形。

  那一刻大漠的風沙、勞動的號子、無垠的棉海,讓她突然長大。她知道,只有擁抱這片土地,才能成為一名真正的軍墾戰(zhàn)士。

  此后的人生,不論是在塔里木湖畔還是準噶爾墾區(qū),不論是在機關還是到偏僻的連隊,幾十年的風風雨雨,不僅沒有沖淡她放歌西部、奉獻兵團的初衷,反而更加堅定她扎根新疆、獻身邊陲的信念。

  “在這片土地上,我見到太多艱苦奮斗、忘我奉獻的老革命、老軍墾、老支邊,我們要把他們的故事寫出來,唱下去。”工作之余,魯淑然開始了寫作之路。如今,她已經(jīng)在全國各類報刊上發(fā)表詩歌、歌詞600多篇(首),歌詞《我們把時節(jié)的時鐘敲響》《我的世界》《愛我兵團》三次榮獲兵團“五個一工程”獎。

  詩詞創(chuàng)作已經(jīng)成為魯淑然生命的一部分。她把對人生的感受、生活的情趣、心中的愛通過創(chuàng)作表達出來。她用詩人般敏銳的心靈,關注她心中的祖國、人民,還有腳下的這片炙熱的兵團大地。

  去年7月,魯淑然將自己寫的歌詞整理成集,出版了《擁抱晚霞——魯淑然歌詞205首》。翻開這本書,聽她對兵團事業(yè)是怎樣抒懷的:誰說戈壁永遠是荒丘,誰說荒原上沒有綠洲,我們就是一顆顆癡情的種子,長出春天的風景,金秋的豐收……(《綠色的追求》)

  讀到這里,似乎感受到她正走在無垠的田野,張開雙臂,擁抱所熱愛的土地。

  “因為奉獻了青春,所以才愛得深沉,這本歌詞集是獻給兵團成立70周年的禮物,我要永遠為兵團放歌!”魯淑然說。

  窗外的陽光正好,她如一株醉人的沙棗花,用至誠、至善、至美的歌,打動人們的心。

  青春無悔 綻放最美芳華

  生命是首詩,青春是抒情的開始。

  89歲的周蘭華沒有想到,一曲青春之歌,改變了她的人生軌跡。

  “誰言大漠不荒涼,地窩房,沒門窗;一日三餐,玉米間高粱;一陣號聲天未曉,尋火種,去燒荒。最難夜夜夢家鄉(xiāng),想爹娘,淚汪汪,遙向天山,默默祝安康。既是此身許塞外,宜紅柳,似白楊……”再次吟誦這首歌謠,周蘭華的思緒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來新疆的時候,我只有15歲。沒想到,這一來,就是一輩子……”

  1951年5月,《新湖南報》刊登了新疆軍區(qū)征女兵的消息??吹较⒑?,周蘭華懷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我要報名!”

  那天,周蘭華起了個大早,沒想到征兵處門口已經(jīng)排起了長隊。報名時,擔心自己身高不夠,她還踮起了腳。

  通過審核后,湘妹子們踏上了西行的列車,輾轉一個多月,到達迪化(現(xiàn)烏魯木齊)。當時駐疆部隊為了剿匪,每天都有傷員,周蘭華被分配到十七師四十九團衛(wèi)生隊,負責照顧傷員。

  周蘭華向護工講述來疆的故事。

  在這里,周蘭華認識了大她14歲的秦合意,在組織的撮合下,兩人結為伴侶。1952年,秦合意從四十九團醫(yī)院調(diào)至十七師醫(yī)院,周蘭華也跟著他來到護校學習。

  學文化、學護理、學解剖……在校期間,周蘭華貪婪地從書本里汲取知識。用她的話說,只要付出努力,就沒有什么做不成的事!

  1952年4月,部隊修建猛進水庫。聽到這個消息,周蘭華主動報名。

  工地上,她和大家一起用鐵鍬、坎土曼挖土,披星戴月趕進度。那年夏天特別熱,有同學中暑暈倒,醒來后又接著干。晚上大家睡在葦子棚里,想家的時候,透過葦子的空隙,數(shù)著星星流眼淚,哭完后互相加油打氣,第二天繼續(xù)上壩干活。

  就這樣,皮膚曬黑了,小臉吹皴了,但她堅持了下來。“1956年春,猛進水庫竣工放水,看見從泄水閘里吐出道道銀虹,奔涌的渠水灌入農(nóng)田,我們跳進干渠,暢快地拍打水面,盡情歡笑……”周蘭華說。

  1953年,周蘭華從護校畢業(yè),分配到十七師醫(yī)院工作,后改編至農(nóng)六師醫(yī)院(現(xiàn)第六師醫(yī)院)。

  護理工作不比尋常,假期也要隨時待命,“一切聽從組織安排。”也成了她嘴邊的話。家中4個孩子尚小,丈夫秦合意工作忙抽不開身,她既是賢內(nèi)助,又是頂梁柱。

  在醫(yī)院,她用自己的雙手救死扶傷;在家里,她用瘦小的身子撐起這個家。

  誰說女子不如男,八千湘女上天山;戈壁母親戍邊疆,一腔熱血獻兵團。

  她,還有她們的故事,成為了兵團大地上的一個個傳奇。

  愛與堅守 可抵歲月漫長

  因為愛情,大漠邊關有了歡歌笑語裊裊炊煙;因為堅守,兵團事業(yè)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1955年,郭樹杰離開河北定州,來到大漠邊疆。如今,故鄉(xiāng)已是他鄉(xiāng),而兵團,卻深深鐫刻在他的血液里、骨子里。

  郭樹杰曾是一名支邊青年。16歲的他懷揣著“到邊疆去,到艱苦的地方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夢想,來到兵團,在八一農(nóng)學院(現(xiàn)新疆農(nóng)業(yè)大學)學習兩年后,被分配至兵團機運處奇臺農(nóng)場工作。

  在這里,郭樹杰遇見了一生的伴侶——湘女蔣玉林。

  1952年,18歲的蔣玉林瞞著家人偷偷報名參軍,踏上西行的列車。見慣了湖南郁郁蔥蔥的枝繁葉茂、溫煦和風的柔和舒適,邊塞一望無垠的沙漠、寸草不生的戈壁、漫天飛舞的沙塵,將蔣玉林拉回現(xiàn)實。

  “有一個瞬間,甚至后悔沒有聽父母的話……”在那些艱苦的歲月里,蔣玉林的青春卻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開出了花。

  郭樹杰初見蔣玉林的那一天,風和日麗。

郭樹杰和妻子蔣玉林正在看戰(zhàn)友紀念冊。

  “第一眼,就覺得喜歡,巴掌大的小臉,笑起來眼睛如皓月彎彎。”郭樹杰回憶道。

  共同的信仰,讓這對年輕人越走越近。1959年,他們步入婚姻的殿堂,沒有婚房,沒有婚宴,沒有婚紗,甚至連“喜”字都沒有。一間破舊的土坯房,單人床加塊木板變成了雙人床,兩個枕頭合一起,就成了洞房。這場簡單的婚禮,卻成了他們最浪漫的回憶。

  “兵團人的愛情,是在大漠邊關的風沙中孕育出的深情厚意。我們把青春獻給兵團,也收獲了最炙熱的愛。”郭樹杰說。

  婚后,郭樹杰和蔣玉林孕育了3個兒女,一路相伴走過了幾十年。

  歲月漫漫,如今郭樹杰的腰身不再挺拔,蔣玉林已是滿頭白發(fā),但他們相濡以沫、相伴相守,活成愛情最美的樣子……

  “坐上大卡車,戴上大紅花,遠方的年輕人,到邊疆來安家……”夕陽西下,老人哼起那個熟悉的旋律。

責任編輯:李孟展

相關內(nèi)容

點擊排行

京ICP備13049349號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502037337號